先說兩個商業案例:
-歐洲最大的虛擬電廠運營商Next Kraftwerke,設立于2009年,在2021年被殼牌收購。創始人Jochen Schwill在出售公司以后,成立一家名為SpotmyEnergy的家庭能源管理公司,以智能電表為入口,并響應價格信號。
-著名的奧的斯電梯創公司,創始人Elisha Otis 因為白喉癥不到 50歲就去世。他發明的安全電梯讓摩天大樓開始全面普及,讓曼哈頓的無數地主發了大財,但自己死時卻資不抵債。
在商業的世界里,技術發明者往往不是最終的價值捕獲者。研究技術革新導致的權力架構的改變,引發新的產業生態變革才是關鍵。而絕大多數創新技術本身并不具備引發生態架構改變,影響權力格局的能力。
奧的斯還算好的,至少他留下了OTIS電梯,至今還是電梯行業的龍頭企業,但是沒有多少人記得發明“顯像管電視機”的人是誰,這些人并沒有從電視機的繁榮里賺到錢。
虛擬電廠就是奧的斯電梯和顯像管電視機,它很重要,但是它并不會馬上帶來權力架構的變化,引發產業生態級的變革。
對傳統電力系統來說,虛擬電廠再怎么重要,也只是最大負荷3-5%的可調節能力提供者,而且必須融入到傳統電力系統中,按照電廠一樣運行和交易。
歐洲也是一樣的,收購Next KraftWerke的殼牌,是一家傳統的油氣廠商,決定了向清潔電力轉型,但是它的運作模式依然是傳統的,也潛入歐洲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則體系里。
從這個意義上,虛擬電廠對電力系統的創新價值,目前看是比淘寶、拼多多、微信、ChatGPT這種低1-2個數量級的。
因為淘寶、微信、ChatGPT并不在一個“傳統”的體系里去改造權力結構,而是一開始就創立了一個新的體系。
慢慢到了支付這個場景,螞蟻金服VS傳統“巴塞爾協議”的金融體系,遇到的挑戰大家都看到了。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虛擬電廠一旦到220kV及以上調度,到了集中市場的交易場內,商業價值是有限的,天花板就在那里。
那么電力行業就沒有“拼多多時刻”了么?
在拼多多出現之前,大部分人認為互聯網電商的勝負已定,淘寶、天貓、京東,加上一些小的玩家比如唯品會,他們的目標客戶是“城市中產”。
拼多多的目標客戶是“五環外”,用極致的價格去卷。拼多多的另一個影響是,現在很多義烏小商家競爭不過河北商家了。
現在虛擬電廠大部分的客戶和玩家,都是“五環內”的。
電力的“五環外”,在10kV及以下,大量中小企業和中小園區,它們不會有什么高大上的“零碳園區”、“數智化企業”,但是在激烈競爭中,它們對能源成本和滿足CBAM有需求。
在這個場域中,是不是虛擬電廠、零碳都不太重要,只要提供滿足它們能夠支付得起的能源服務,技術能夠提升能源管理的效益即可。
這是傳統玩家不愿意,也沒有能力玩的。
就像淘寶玩了傳統百貨大樓不屑于玩的,拼多多玩了淘寶不屑于玩的。
它們可能只占整個電力消費量的10%,但是我認為這才是具有“拼多多時刻”價值的場景所在,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場景中,既有的“權力格局”沒那么強悍,客戶集中度也沒那么高,甚至你可以不需要和供電公司打交道。
創業說白了就是玩別人不屑的,在泥坑里仰望星空。
創新不易,一起共勉。
千瓦科技公眾號
千瓦科技視頻號
用手機微信掃一掃
您所計算出的排碳量為: kg
為了抵消 您的碳足跡,需種樹
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