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上海市建設100+智能工廠專項行動方案(2020-2022年)》正式發布,內容提到:
堅持應用需求導向,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打造一批標桿性智能工廠,強化供給能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和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為塑造“上海智造”新優勢、構建在線新經濟形態及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智能工廠是綜合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技術,與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倉儲物流、運維服務等環節深度融合,具有生產機械化、過程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特征的無人或少人化新型工廠(車間、產線)。智能工廠是推動智能制造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智能制造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智能工廠,綜合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技術,與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倉儲物流運維服務等環節深度融合,具有生產機械化。過程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特征的無人或少人化新型工廠( 車間、產線 )。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22年8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5G全連接工廠建設指南》,提出:“十四五”時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等制造業各行業以及采礦、港口、電力等重點行業領域,推動萬家企業開展 5G 全連接工廠建設,建成 1000 個分類分級、特色鮮明的工廠,打造100 個標桿工廠,推動 5G 融合應用縱深發展。
其中對5G 全連接工廠的要求是:充分利用以 5G 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集成,打造新型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新建或改造產線級、車間級、工廠級等生產現場,形成生產單元廣泛連接、 信息(IT)運營(OT)深度融合、數據要素充分利用、創新應用高效賦能的先進工廠。
建設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廠區現場升級、關鍵環節應用、網絡安全防護四個層面:
建設路徑一方面是開展分類分級建設,支持企業建設產線級、車間級、工廠級等不同類型 5G 全連接工廠;另一方面是加快重點行業推廣,在電子設備制造、裝備制造、鋼鐵、采礦、電力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推動發展基礎較好、需求較明確的企業主體,率先建設 5G 全連接工廠,同時鼓勵更多行業企業積極探索5G 在工業生產各環節創新應用。
2022年11月7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的《北京市數字化車間與智能工廠認定管理辦法》,明確提出申報工廠應滿足智能工廠建設關鍵要素,其中技術要求包括制造要求、保障要求、創新技術要求、創新模式要求四個方面。
績效要求方面提到,圍繞智能工廠生產與運營管理,在經濟效益(如投資回報率等)、生產效率(如勞動生產率、人均產值等)、質量管控(如一次合格率、不良品率等)、能耗管控(如單位產值能耗、單位產品能耗等)、設備管理(如數控化率、聯網率、自動采集率等)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相關指標均處于行業先進或領先水平,與社會、園區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2022年8月5日,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關于組織開展2022年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申報工作的通知》中,給出了智能工廠評定標準,對離散型智能工廠評定標準和流程型智能工廠評定標準在信息基礎設施、研發設計/生產工藝、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系統集成優化、新技術與新模式應用、安全生產、經濟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描述。
2021年1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明確提出:
分行業分領域制定智能制造示范標準,每年認定一批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示范車間和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5G全連接工廠,加快形成“一行業一標桿”。到2024年底,累計建成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項目30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項目300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2500個、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200家、5G全連接工廠10家。
2022年8月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湖北數字經濟強省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在“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提到:
打造可復制推廣應用場景,在5G全連接工廠、“5G+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領域,每年培育100個典型應用案例,培育一批全球“燈塔工廠”和“未來工廠”。
到2024年底,全省新增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150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60%。
2023年1月2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最新發布的《加快建設數字河北行動方案(2023-2027年)》,在“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中提到:
在每個主導產業中,分別打造1-3個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
到2025年,建成5G全連接工廠標桿省級示范30個、國家級示范3個,建設“工業互聯網+園區”試點10個,上云企業突破10萬家。
2022年8月16日,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的《天津市智能制造發展“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明確提出:
到2025年,打造100個智能制造典型應用場景,培育500個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培育10個以上相關業務收入超過5億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建設一批智能制造創新載體和公共服務平臺,打造1-2個智能制造先行區,70%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制造。
2022年8月8日,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發布《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模式創新行動方案(2022-2025年)》,其中明確提出:
完善專項項目遴選和服務長效機制,引導和支持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全面實施生產線全線改造,每年培育“四化”改造示范生產線100條以上。深化“5G 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支持企業探索建設5G全連接工廠。
每年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8000臺以上,新增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200家以上。
2022年11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其中明確提出:
加快智能制造提質升級,開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評估,每年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場景)。
力爭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中應用工業互聯網的比例達到45%左右,全省兩化融合指數排名保持全國前三。
2022年4月12日,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貴州省財政廳、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貴州省能源局、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聯合印發《支持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確提出:
支持工業企業按照智能制造國家標準打造數字產線、無人車間、智能工廠、燈塔工廠,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不超過總投資30%、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補助。對達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9116-2020)3級、4級、5級的工業企業,分別給予200萬元、500萬元、800萬元的獎勵;對獲評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的工業企業,給予1000萬元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