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能源的商業模式文章大家也看了很多了,這里從市場一線的實際操作角度進行歸納和分析。
商業模式之所以叫做商業模式,其本質還是基于交易的產品、交易的方式、交易的價格和盈利、交易雙方的各取所需,這些市場要素來進行分析設計和實踐的。
真正意義的商業模式來自于市場,還應該具有長期價值屬性、可持續性、可復制性等商業要素。目前綜合能源服務市場里部分項目,不少是一種“快錢”模式,也有一些企業把項目投資規模或者數量,作為考核目標,導致項目操作短期化,忽視真正的客戶長期價值,這對綜合能源產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是一種“生意”(Deal)而非“商業”(Business)。
本文的分析是來自于我們的市場調研、客戶走訪、以及實踐一線過程中的總結與思考,分享給各位讀者,請多指正。
四大類商業模式
總體上,我們認為目前的綜合能源主要是四大類商業模式,每類商業模式又有其自身的流變過程。
這種流變更受制于市場、客戶、政策、技術等多方面的要素變化和復雜的影響作用。四種模式之間也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呈現一種相互交織、互相演化與作用,甚至逐步走向互相“取長補短”的融合。
總體如下圖所示:
類型一、財務投資型
財務投資型綜合能源起步較早,規模化的推廣是從2012年相關部門力推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EMC)開始,也有各種變種形態,比如分布式光伏售電,某種程度也是EMC,甚至部分儲能項目本質上都是EMC。
除了分布式光伏以外,工業的EMC、建筑的EMC、還有一部分園區綜合能源服務項目也是EMC模式。
以效益分享型EMC項目為主的財務投資型綜合能源項目,是目前商業模式比較成熟,具備可操作和可推廣型的方向,而且由于契合了“重資產、重投資”的能源行業基建思路,所以最容易為能源企業所接受,也是目前較為主流的方向。
其他的財務投資型主要包括設備租賃型和能源零售型。比如能源零售型,通過建設園區冷熱站、冷熱管網,并按照使用量進行付費。從目前看,這類項目受制于項目形態、市場接受度、付費方式、項目邊界、后續運營、設備資產利用率等一系列邊界條件制約,操作難度較大。
當然,純財務投資型的綜合能源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重投資輕運營、項目前期操作困難、初期投資較大與收益期較長的風險、客戶粘性不足、競爭日趨紅海、部分項目對民營企業不夠開放等問題,所以個人認為未來將會逐步演化為更復雜的服務形態。
類型二、線下服務型
目前線下服務型的綜合能源,或者叫做狹義的綜合能源服務,其產品還比較單一,比較主流的服務業務主要是設備代維和電費優化兩個大類。
以企業配電房代維為典型形態的設備代維,其商業邏輯非常類似電梯維保或者汽車維保,即以保證設備安全可靠為目標,由企業用戶委托第三方進行維保。
就市場而言,目前這類業務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地都有所開展,主要的運維服務產品形態也在不斷迭代與更新。
1、第一代運維,即勞務派遣型運維。最早出現在上海、廣州,以勞務外包為特征,即企業自身不聘用電工,由第三方公司派遣電工到企業常駐,滿足企業運行值班要求,是一種勞務派遣關系的運維服務。目前還有不少企業,尤其是35kV及以上的高壓用戶,采用常駐電工的勞務派遣模式。
2、第二代運維,即作業外包型運維。在2010年前后開始出現,北上廣都有此類企業,從派人到現場常駐,改為與用戶簽訂運維服務協議,把配電運維相關的作業進行外包,比如搶修、電試、巡視巡檢、更換備件、小修等。目前這類外包業務目前成為主流。
3、第三代運維,即運營外包運維。有點類似企業餐飲服務外包,即企業把這塊業務整體委托給一家企業,既有運行值班的常駐內容,也有作業的流程外包,可能還包括其他的電氣服務內容,比如設備大修、設備評估、電能質量、甚至延伸到電費服務和其他能源的運營服務(變成第四類的綜合能源服務形態)
目前主流的市場化業態是第二代運維為主,但是就市場化程度而言,上海較高,其次是北上廣和蘇州等地,全國其他地方選擇第三方運維的比例還非常低。
線下服務型的瓶頸在于如何走出本地化服務圈,實現全國的標準化運營管理,保證服務安全和質量水平均一化。目前隨著競爭逐步激烈,一線城市的部分小運維商已經開始退出。
線下運維服務本身不是一個高利潤的生意,而是一種高流量+高頻服務,這也是現在運維服務企業的另一個巨大的瓶頸,如何把流量進行變現。
4、費用服務。除了目前比較成熟,且不斷探索的電氣設備運維服務之外,也有部分企業(售電公司、代維公司、節能公司)在企業電費管理上,提供一些優化服務,最基礎的是“容改需”服務,采用分成模式,但是由于商業模式過于簡單,幾乎無門檻,所以競爭激烈,未來可能是免費服務。
類型三、在線數字化型
雖然目前很多企業都在規劃或者開發了在線的綜合能源服務平臺,就實際來說,能真正有商業模式,具備服務盈利能力的在線服務是非常非常少的,大部分的所謂平臺其實只是一個能源管理信息化內部軟件,稱不上真正的商業模式。
部分在線數字化平臺采取贈送的方式,期待積累數據后進行變現,但是這個變現周期非常漫長,所以也并非具有商業模式的服務形態。
就目前看,具備商業化運營(有可銷售的產品形態、有單項目的營業收入、單個項目可盈利)的在線數字化型服務很少,主要包括兩個方向:
1、運行監控、優化調度、運行控制,未來往微電網、光儲充一體化去發展,某些方向還與電費優化服務結合(比如儲能參與峰谷套利或者需量電費優化),所以已經開始出現“線上+線下”,甚至是“線上+線下+儲能投資”的一體化服務形態。從目前來看,監控系統市場競爭激烈,而微電網的運營管理又受制于市場政策而遠未成熟。
2、能源管理方向,從能耗管理、到能效分析優化,再到能源零售管理(如預付費管理)等。這個方向目前競爭也非常激烈,尤其是大量的計量廠家以“硬件賺利潤+軟件幾乎不要錢”方式進行推廣。但是從未來發展來看,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和推進,以能耗管理為基礎,逐步向碳資產管理方向方向發展是一個趨勢。
現在一些互聯網企業也推出了所謂能源工場、綜能一站式平臺的在線數字化工具,要往企業辦公管理或者營銷管理的SaaS方向去靠。由于企業能源管理和企業辦公/營銷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市場形態和現狀,個人認為這種離市場需求很遠的,互聯網企業一廂情愿的SaaS工具,是很難落地的,不成為一種可行商業模式。
類型四、綜合服務型
綜合能源服務在上述的單模式推進過程中,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商業模式的阻礙,所以我們認為“綜合”一詞,不僅僅是"能源形態的綜合”,更重要的創新在于“服務形態的綜合”,針對不同的能源需求場景,圍繞客戶價值重新進行組合式創新,去化解阻礙,構建企業自身的護城河。
從服務形態上看,目前市場上主要是兩個方向,第一個相對比較傳統,就是投資+運維模式,比如光伏的投資+運維,或者EMC項目疊加后續運維服務。但是這種服務的深度相對較淺,關注重點主要還是所投資的資產,而非客戶的資產或者需求。
個人認為未來最大的綜合服務型創新機會,在于以能源托管服務為形態的組合式創新,從目前看正在螺旋式的迭代三種不同的子類型。
1、第一代能源托管服務,其實是線下服務型的升級版,特別是運營外包型,即按年度把企業的能源運營費用進行承包,幫助企業節約人工費、運行維護費、易損件采購費等,這有點類似于4S店的優惠禮包——比如6年小保養一口價套餐。
2、第二代能源托管服務,在第一代基礎上進行了擴張,就是承包的費用除了運營費,還包括能源采購費。就是能源全成本托管服務模式。運營方與企業確定一個年度能源全成本的基準值,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打折,運營方負責運行、維護、小修、大修技改(節能項目改造)、新建投資、數字化等各種工作。這類項目適合于政府、學校、醫院等能源成本可預測性較高、業主付費意愿和能力較強的客戶,目前已經見到一些類似案例。
3、第三代能源托管服務,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實現了企業內部能源資產所有權變更,即第三方以并購的方式獲得了資產所有權,并且與業主簽訂能源全成本托管協議,并按照第二代托管服務的方式開展運營。這類項目雖然極少,但是已經開始出現探索的趨勢。
總結:綜合能源服務的未來
1、組合創新。很多做綜能的朋友都說綜合能源好像沒啥創新,技術還是原來那些技術。其實我個人覺得綜合能源是一種要素重組的創新。就像蘋果第一代iphone,所用的技術沒有一個是蘋果自身原創的,觸摸交互、顯示屏、MP3播放、手機操作系統、APP管理、攝像頭。但是蘋果做的是重組再創新。綜合能源需要把投資、運營、數字化等多個要素進行再創新。
2、個性化與管理挑戰。綜合能源對傳統能源企業最大的挑戰,是服務的需求極端個性化,每個項目都不完全一樣。這與能源企業原有的單一產品形態、內生型的科層式管理機制發生了嚴重的不合。如果沿用原有的管理機制,那只能去做EMC類的投資,競爭日趨激烈,這就是傳統能源企業在綜合能源新業務領域的“路徑依賴問題”。沒有組織創新,傳統能源企業很難適應組合創新的機會。
3、綜能創新的四個能力要素。綜合能源上述的新業態、新模式,其背后是戰略上的五個能力的重新組合,一是戰略認知能力、二是資本運作能力;三是技術能力,尤其是數字化技術能力;四是組織管理能力;五是產品營銷能力。
4、組織能力是核心。這些能力都不可能沿用傳統能源企業原來的能力,必須是破立結合,比如組織管理能力,能否構建起適合跨地區的,多中心的(多個運營中心),保證靈活服務和營銷的組織中臺和靈活前臺。這更涉及到深層的文化、理念、價值觀、考核激勵、資本關系等一系列架構設計要素。
總之,對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來說,機會其實越來越多,而對因循守舊的企業來說,挑戰和矛盾將越來越大。
前路依然艱難,與諸君共勉!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