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碳市場會發生哪些變化
發布時間:2022-01-29
關鍵詞:碳信用 、碳核算、碳排放、碳配額、碳市場
2021年的碳市場回顧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21年的碳市場,作為碳市場元年,很多控排企業表示,之前沒有接觸過碳市場,全國碳市場開市以來的一百多個交易日,控排企業經歷了“配額預分配、數據自查、配額交易、CCER交易等幾個階段,摸索著前行,確實很不容易。202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儀式,宣布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正式啟動。首日成交量410.4萬噸,成交額21023.01萬元,成交均價51.23元/噸。2021年11月10日,全國碳市場成交額破十億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77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量達到2344.04萬噸,累計成交額突破10億元,達到10.44億元。2021年12月15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102個交易日成交量突破一億噸大關,截至當日交易結束,累計成交量1.07億噸,成交額44.26億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圓滿結束。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累計運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99.5%。12月31日收盤價54.22元/噸,較7月16日首日開盤價上漲13%,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多位接受采訪的家認為,合理發放碳配額、完善碳核算和核查工作以及加強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管理工作,這三者將是2022年全國碳市場的工作重點。可以發現,碳配額的松緊程度、發放方式直接決定了碳市場的活躍程度以及碳價水平。2021年下半年,碳市場開盤后活躍度不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與碳配額過于寬松有關,因此收緊配額的呼聲愈發高漲。張達表示,碳配額變化的核心在于基準值的調整。“原來一些企業缺乏實測值,所以按照具有一定懲罰性質的默認值來計算。今年許多企業的實測數據已經進一步完善了,因此更貼近企業的實際情況,同時提出了技術進步的要求,所以基準值有所降低,相當于收緊了碳配額。”Refinitiv 首席中國分析師藺苑表示:“第一個履約期的履約率非常高,超出了預期,而 CEA 的價格符合我們的預測。” “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將使企業更加了解碳成本和減排意識,幫助中國實現碳峰值和中和承諾。”根據一項預測,在2022年,全國排放交易計劃 (ETS) 中的碳價可能達到每噸 65 元(10.19 美元),而 2021 年底為每噸 54.22 元。業內專家認為,隨著中國歡迎更多參與者進入市場,交易量將進一步增加。2021年多地核查碳排放數據的過程中,披露了多起數據質量有問題的案例,包括燃煤元素碳含量檢測報告造假,個別企業甚至偽造、篡改碳排放數據。龐軍認為,亟須健全相關數據統計和核查工作,利用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技術手段,組織和落實精細化的制度設計,避免出現數據造假、數據模糊等情況。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近日透露,目前國家正積極籌備重新啟動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的備案和減排量的簽發,全國CCER市場有望在2022年重啟。據北京綠色交易所預測,全國碳市場擴容至八大行業后,納入配額管理的碳排放總額規模將達到每年70億至80億噸,屆時CCER需求將達到每年3.5億至4億噸。同時,全國碳市場對于碳信用抵消的限制條件較地方試點市場更為寬松,沒有項目類型和項目地域的限制,將有助于現有CCER減排量的快速消化。因此,多名業內人士認為,重啟CCER的備案簽發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張建紅強調,如若重啟CCER需注意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防止“一窩蜂”涌入CCER市場。這次重啟CCER項目備案可能帶來新一輪“建設潮”,應避免短時間“一哄而上”,擾亂碳配額市場價格,對碳交易的減排成效造成負面影響。二是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保證CCER市場的健康有序運行。三是做好低碳減排政策工具之間的銜接。除了碳排放權交易,還包括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綠色電力證書認購交易、用能權交易等。據碳云管理中心李云峰主任稱國家CCER交易平臺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不過確切的啟動日期將取決于政府何時重啟碳信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