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共中央二十屆三中全會近期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第十二章專門論述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方向,著重強調“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適逢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三周年的紀念日,7月21日,在武漢“中國碳市場大會2024”上,《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正式發布。(文末附報告全文)
借此,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碳市場”。
1. 碳是怎么開始交易的?
1997年,為了應對氣候變暖,《京都議定書》以聯合承諾的形式首次提出碳交易的概念,從此,碳排放權成為一種商品開始交易。在我國,2017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啟動。2021年元旦起,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線上交易。
2. 碳市場是什么?
“碳市場”一般指碳排放權交易形成的市場,碳排放權交易(簡稱“碳交易”),實質是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權作為商品進行買賣。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大致可分為強制碳配額交易市場和自愿碳交易市場。
3. 碳配額是什么?如何分配和交易?
強制碳市場交易的產品為“碳配額”(CEA),即政府確定一個碳排放總額,將其分配至企業,這種排放配額在碳市場上就變成了商品,納入碳市場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額度是否有盈余,在碳交易市場上出售或購買碳配額,最終實現碳配額在不同企業間的合理分配。
配額分配按照行業基準和企業的實際生產負荷來進行。交易價格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碳排放強度低的企業存在富余配額,出售后獲得經濟回報,反之,企業就要購買配額補足缺口。本質是鼓勵企業加大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最終實現全社會碳排放控制目標。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約51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
4. CCER是什么?如何抵消碳排放?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碳交易市場”(簡稱“CCER市場”)于今年1月重啟,其是指沒有強制減排任務的主體自愿購買項目減排量以實現自身碳中和所形成的市場。
“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則是指將我國境內溫室氣體減排項目(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進行量化、核證、出售。重點排放單位可向實施了溫室氣體減排的企業購買CCER用于抵消自身碳排放,但使用CCER的清繳抵消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
碳排放市場交易示意圖
5. 哪些行業被納入了全國碳市場?
我們所說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常是強制碳市場。目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發電行業,今年,國家將進一步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預計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也將納入全國碳市場。截止2023年底,全國碳市場已納入2257家發電企業,累計成交量約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
6. 交易場所有哪些?
目前,我國共有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四川省和福建9個區域碳交易市場和對應的交易所。北京綠色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是全國碳市場交易機構。
北京綠色交易所:https://www.cbeex.com.cn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https://www.cneeex.com
廣東碳排放權交易所:http://www.cnemission.cn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http://www.hbets.cn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http://www.cerx.cn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www.chinatcx.com.cn
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https://tpf.cqggzy.com
海峽股權交易中心:https://carbon.hxee.com.cn
四川環境聯合交易所:https://www.sceex.com.cn/
7. 碳中和認證是什么?
碳中和認證是指對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核算,通過CCER等方式抵消碳排放,從而達成碳中和狀態的過程。千瓦科技可幫助企業對碳減排項目進行核算、驗證和抵消,獲得交易所頒發的碳中和認證證書。
碳中和證書
8. 個人可以參與碳排放交易嗎?
個人作為碳市場的交易主體之一,可以參與碳排放配額交易。根據相關規定,個人投資者暫時不能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但深圳、北京、重慶等地允許個人參與碳交易。
個人參與碳交易首先需要向排放權交易提交申請,經審核后開立交易賬戶,再領取席位號、綁定銀行卡、網銀簽約等一系列操作后,投資者便可進行交易。
此外,碳普惠作為一種將節能減排行為折算為減碳量的方式,通過構建個人碳賬戶體系、個人低碳行為積分體系等,也能獲取經濟效益。
“碳普惠”是面向公民家庭和個人低碳生活和消費領域的自愿減排機制,“碳積分”是指通過對公眾節能減碳行為進行量化,給予相應的積分,積分可在碳普惠平臺上兌換商品或服務。
千瓦科技提供全方位的雙碳服務,不僅針對碳市場相關主體,更覆蓋除碳市場之外更廣泛的場景與對象,業務包括但不限于碳監控、碳管理、碳盤查、碳足跡、碳積分、碳資產開發、碳培訓、碳申報、碳認證、ESG信息披露等,助力各類主體開展碳中和建設。
碳中和大屏